心理健康,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美好状态。但是,我们却常常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对立起来,认为只有有病的人需要关注心理健康。其实,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。心理健康,不仅包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,而且还涉及到积极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培养,以及个体心理成长的强化和提升。
心理健康是什么?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心理上能够稳定地面对外部环境、社会人际关系、生活压力、沟通情感等方面的各种挑战和困难,积极应对,充满自信,具有内在安全感的状态。而心理疾病,则是这个健康状态被破坏,引起了人们情感、行为、思维、交往等方面的异常变化。
心理健康的修养,是循序渐进、融会贯通的。从幼儿期起,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习惯。例如,让孩子养成自信的性格,让孩子养成互助合作和感恩的意识等等。同时,孩子在教育中也应该得到全面的心理训练,帮助他们认识、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,增强社会适应力和沟通技巧。
对于成年人而言,心理健康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。在对待自己的情感问题时,要保持阳光、积极的态度。一方面,要培养自己的情感风险意识,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避免情感问题进入病态化的状态,另一方面,对待他人时,也要用包容、理解、沟通的方式,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而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则是心理健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。具体来说,预防和治疗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呼吁公众关注心理健康、重视心理疾病的防范和治疗。
第二,建立健全的心理疾病防治机制,完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,提高心理医疗专业化水平。
第三,开展心理干预预防,即针对特定人群、特殊环境和特殊情况,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手段和措施,进行心理疾病的预防。
第四,积极治疗,即针对已经发生的心理疾病,采取精神药物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和措施,积极进行治疗。
总而言之,心理健康是人生的财富,全社会都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建设和保障,重视心理疾病的防范和治疗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做到“心理健康,可不只是‘没有病’”。